友谊校区林荫道旁,梧桐叶发了新枝。机电学院铸剑班同学代表叩开了张定华教授办公室的门。当回忆到多年前西工大岁月,教授的目光忽然明亮起来。
麦田里的大学时光

“那时候的西工大啊,是麦浪里长出来的大学。那个时候全是平房,出了学校就是麦地、一望无际的麦田。”80年代的校园图景在他娓娓讲述中渐次浮现......
当年这位来自四川的青年填报志愿时他特意在医学专业旁添上"西北工业大学"。问及缘由,老人笑眼弯成月牙:“成飞(132厂)在旁边,看得人心潮澎湃。”
张老师回忆,课余时单双杠前总传来大家的欢笑声,食堂飘出的西工大包子香气至今萦绕在舌尖记忆里。张老师笑着说。
提到老师,张老师深情回忆当时给他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都很负责,教学严谨,和蔼可亲。当时流行一句话:“要是你想学点什么,那你就来西工大。”
校训铸就的精神脊梁

谈及“公诚勇毅”四字校训,张教授忽然正襟危坐。窗外梧桐沙沙作响,仿佛应和着他胸腔里激荡的心跳。
张老师认为,“公”体现在公为天下,实际在心里体现为对祖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。张老师一腔赤诚、为国铸剑,在自己擅长、国家需要的领域深耕了一辈子。
说到“勇”字,是要有敢于亮剑开先河、敢挑重担的勇气和胆量。张老师说,这个“敢”字,不仅源于我们本身具有的基础,更源于我们对事情充分的把握和调查,勇气里面带了一些智慧。
他认为,所谓“毅”,就是心无旁骛、锚定自己的方向、长期坚持下去。张老师给我们提出了“竹竿理论”,一根竿子,如果砍成许多段,那没有一段能脱颖而出、显露水上。但如果是一根完整的竹竿,那高度一定远超水面许多。就像人做事一样,如果见异思迁,则一辈子碌碌无为;但如果锚定一个目标,用一生去钻研研究,那一定会有卓越成就。
扎根西部的金刚钻

张老师认为,现在国家的主节奏就是智能制造,细化分为三个方面:高性能制造、智能化、绿色。献身国防就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,协同攻关。
张老师提出了“金刚钻精神”。俗话说“没有金刚钻,别揽瓷器活。”张老师就是想让自己、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成为金刚钻,在国家需要的时候,揽下需要高水平技术的“瓷器活”,面向国家重大需求,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荆棘路上的勇往直前

张老师坚定地说:“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。”每一项任务,都是不允许失败的。如果自己没有设备,没有资料,那就只能跑去借别人的设备,“借鸡下蛋”,去跑、去找、去寻,发挥主观能动性,解决一切困难。在当时,团队所有人,甚至那个时代的所有人,每次项目的奖金从来不是添置在自己的腰包里,而是拿出来用于购买机器、设备。就是靠着这样一种精神,一步步突破设备、资料短缺的困境。
写给青春的生长指南

最后,张老师给学生们深情寄语:“现在时代对于你们来说很好,但是诱惑也很多。要树立短期目标,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。大学时期是每个人人生当中的关键期,要打好基础、锻炼能力、掌握工具、不断学习。”
访谈结束后,张老师与我们一一握手,并执意送我们到楼梯口。我们仿佛看见无数个像张老师这样的西工大人,正在时光长河里接力书写着同一个故事——那关于麦田、关于蓝天、关于永不生锈的赤子之心的故事。